中心简介

中心基本信息:


中心照片.jpg

交换与智能控制研究中心隶属于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通信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杨放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以数十位博士生和上百位硕士生为基础的高素质的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交换与智能控制研究中心自93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智能网研究,以本中心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智能网产品占据了国内95%以上的固定智能网市场,并且在国外电信网中得以商用。2002年起本中心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拓宽研究领域,将本中心的研究定位在网络协同计算,研究方向涵盖6G、天地一体化网络、物联网&车联网&行业互联网、智能机器网络、自然语言与图像多模态大模型等。

交换与智能控制研究中心负责支撑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双一流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并重点支持该双一流学科的新型网络、星载操作系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向。
2023-07-06T09:08:37.png

交换与智能控制研究中心负责支撑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网络服务方向。
2023-07-06T09:09:26.png

网络协同计算的内涵:

  1. 网络融合:针对以用户为中心服务的跨网络互操作需求,通过构建“端-边-云”泛在服务支撑环境,解决异质异构网络的感知、计算、通信、智能的抽象与操作问题,支持以车联网、天地一体化网为代表的B5G/6G网络服务能力化、能力使用资源化,以实现跨网络融合服务
  2. 网络协同:针对大规模人/机的网联化和协同化需求,通过机器对人类自然语言的理解和机器之间自主协商机器语言,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协同认知与协同决策。同时针对人机协同过程中面临的“个体-群体/微观-宏观”决策耦合等问题,通过网络主动参与的一体化跨域资源调度实现人机网络的自主运行和自治管理
  3. 网络智能:针对终端/网络的智能化需求,通过支撑跨系统智能的泛在自主协同,解决网络在支撑终端智能化过程中面临的“感知-通信-计算”多维资源耦合等问题,建立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机智能问答、支持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算网、满足自主无人系统的网络化智能驾驶等大规模智能化网络的自主运行与演化

研究方向:

  1. 融合网络业务支撑技术:围绕未来以6G为代表的天地一体服务化网络等融合网络原理与业务支撑体系,研发星载操作系统、协同服务平台系统等以用户和内容为中心的关键终端和平台软件系统,构建融合网络的服务控制与支撑环境;
  2. 端边云一体化协同计算技术:围绕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发云原生的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服务虚拟化、终端-边缘-网络计算协同控制、感知-通信-计算-智能一体化调度技术,构建高性能跨领域的网络协同计算服务;
  3. 网络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围绕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发结构化时间序列大数据认知学习、多模态数据融合大模型、大数据处理与隐私保护、用户行为偏好认知学习与智能服务决策等技术,构建网络智能协同认知服务系统与支撑环境;
  4. 智能机器网络协同计算技术:围绕6G物联网、车联网、飞联网等人工智能机器的网络互联与服务模型,研发新型智能机器语义通信、智能机器协同组网、群体智能服务模型、智能驾驶与智能交通/智慧智慧城市领域应用新技术,构建具身智能网络化协同认知与控制支撑环境;
  5. 网络安全与服务安全技术:围绕6G融合网络的网络安全与服务安全,在以6G为代表的未来网络应用安全与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端边云网络与服务安全防护技术、差分隐私保护的联邦学习、融合网络可信评估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构建安全的网络服务与计算环境。

师资情况:

交换与智能控制研究中心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高工和副研究员11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19人。中心学术带头人:杨放春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IET(IEE)Fellow;苏森教授,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王尚广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心主任为李静林教授,中心副主任兼支部书记为张忠宝副教授。

科研情况:

交换与智能控制研究中心近年来围绕研究方向持续承担 “基于服务的6G核心网关键技术研究”、“6G云网融合环境下的服务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面向分布式机器学习的边缘网络协同技术”、“跨域异质分布式人工智能架构技术研究”、“自主式交通系统的安全可信互操作通信机制”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基于产生的成果,“融合业务支撑环境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分布式AI应用的服务协同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计算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通信欺诈行为认知学习关键技术及反诈系统应用”获得人工智能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XX工程”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产生的成果被应用在“北邮一号”、“天算星座”、杭州亚运会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运营商/管局电信诈骗拦截等实际场景中。

重点项目:
2018年,智能服务适配理论模型和计算框架(重点研发)
2020年,面向分布式机器学习的边缘网络协同技术(重点研发)
2020年,基于服务的6G核心网关键技术研究(自然基金重点)
2021年,大型集装箱港口智能绿色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发)
2021年,集团制造企业多基地价值链运行与优化技术(重点研发)
2021年,跨域异质分布式人工智能架构技术研究(重点研发)
2022年,6G云网融合环境下的服务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自然基金重点)
2022年,自主式交通系统的安全可信互操作通信机制(重点研发)
...

同时,中心注重企业合作,承担了大量企业委托项目。在积极承担国家项目的同时,本中心还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中国电信研究院、中国联通研究院、IBM 中国研究院、微软中国研究院等国内外著名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科研成果情况:

围绕网络协同计算方向,中心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
除了论文,中心更关注成果产业转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贡献:

突出贡献:
1996年国内第一套智能网系统
2002年国内第一套开放式软交换控制设备
2007年国内第一套开源PaaS云
2010年国内第一套国产IMS网络安全测试设备
2012年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车联网产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15年国内第一套航空电信网服务云
2017年国内最先提出车联网群智服务平台
2020年国内第一套群智数字基座
2021年国内第一套天基计算平台
...

中心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创建开始,即注重通过技术转让和孵化创业公司,实现创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近年来,中心致力于融合网络业务开放能力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融合网络业务支撑环境共性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等不同行业产业的服务平台,并获得相关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基于下一代网络的创新型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获2009年度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融合业务支撑环境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获得其他省部级奖项多项。

突出成果:
2004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7年获得人工智能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8年获得人工智能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9年获得人工智能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9年获得电力创新奖一等奖
2023年获得计算机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评论已关闭